香蕉的集体摆烂
打开了高温天气的开关
(资料图片)
家人们谁懂啊
虽然我爱烧烤
但不代表我想成为烧烤
小时候的那些防暑神器
现如今已通通失灵
凉席变成铁板烧
冰棍刚拿出就从固体升华为气体
就连电风扇也都兼职起了电吹风
遇事不决先吐槽的年轻人
在比喻形容这一块的修炼
都让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感到自豪
这种时候
语句是否优美已经不是重点
形容贴切还能通过细节描写
把画面浮现在眼前的
才是最闪亮的表演
所以怎样吐槽热热热
才能证明自己真经历过夏天呢?
今天就来一起看看
中式花样吐槽夏日大全
文采都是热出来的
今年夏天到底有多热?
一言蔽之:千里清蒸,万里红烧
别看这只有区区8个字
但在国人嘴里,可以蹦出N种译法
首先来看参考答案“央视译”
采取的是
“前半文艺,后半吐槽”的套路
相较之下
“民间译”则更为通俗易懂
花样繁多,又充满了想象力
比如引经据典译法
将满是情怀的“远方、他乡”扩为
冰箱以外都是远方
空调房以外的地方都是他乡
三国时期的两场“热门战役”
也加入了盛夏豪华引用套餐
比跟着曹操参加赤壁之战
投降刘备后又去了夷陵更惨的是啥?
是在2023年夏天出门玩
小学课本中的名篇《春》
也一秒入夏,化身《开水》
盼望着,盼望着
天气阴了,雨点的脚步近了…
但别抬头,天降的开水烫嘴
还有最近的旅客译法
高温,会惩罚每一个嘴硬的人
一位特地从广东逃到承德的朋友
本以为去了避暑山庄
没想到是“中暑山庄”
偶尔也有一些“福利”
坊间传闻
去北京玩的广东人湿气都治好了
都烤成干烤馕了
确实没毛病
国际译法也不能输
在中国的太阳面前
大家都成了“国际友人”
任你防晒霜涂满身
皮肤颜色也得变成#000000
更为神奇的是
非洲朋友在国内居然能黑出不同色号
纷纷表示
中国太热,想回非洲避暑
以及经典的社交译法
将人的社交标签变形延伸
这个夏天
男生个个都是暖男(晒暖的)
路上个个都是熟人(烤熟的)
肯答应你出门的都是生死之交
一定要好好珍惜
古代到底有多热
当代人夏天难过
没空调的古人们更不好受
热起来可是真“要命”
尽管大多数正史
关于酷夏
只有“热甚”“亢阳”“威暑”等
寥寥几笔的勾勒
但也有些活泼“话痨”的史官
会用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
把太阳下的世间景象加以记录
《宋史·五行志二》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大意为,某年的太阳老厉害了
草儿萎了,花儿蔫了,小树苗也枯了
好些个泉水都没了
一杯水的卖价
可比现在的矿泉水贵多了
市民大呼买不起
《浮山县志》里说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京师更甚
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可能和你一起大汗淋漓去买菜
讨论着晚饭吃点啥的人
走着走着
突然就一命呜呼了
诗人的花式吐槽夏天
在这种动辄热晕人的日子里
文人墨客们的诗情画意
也化为了对天气的吐槽
比如梅尧臣,热得快喷火了
还得遭受蝇蚊的骚扰
和蔡仲谋苦热
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人亦畏絺綌,况乃服冠袍。
广厦虽云托,呼风不动毫。
未知林泉间,何以异我曹。
蝇蚊更昼夜,肤体困爬搔。
四序苟迭代,会有秋气高。
他只好在无眠的夏夜中
跟现在的我们一样
掰着手指盼着秋天的到来
杨万里则是在长江上
体验了一把清蒸的感觉
五月初二日苦熟
杨万里
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
只今五月已如许,六月更来何可当!
船仓周围各五尺,且道此中底宽窄!
上下东西与南北,一面是水五面日。
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
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
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飞且此住,飞蝇解飞不飞去。
都说水边凉快
可长江都快蒸发完了
江水也跟开水似的
水面上还没风
只好躲在船舱内扇扇子
可是手一摇动
汗就越出越多
陷入死循环
烈日底下,佛系青年王维
也开始不淡定了
苦热行(节选)
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綌再三濯。
他尝试了减衣、遮阳
洗涤、铺凉席等种种方法
不过,都以失败而告终
相比之下
隔壁李白则较为洒脱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区区酷暑岂能难倒我谪仙人?
大热天逃出城市
脱光衣服跑进青山绿水中
如此情景
后辈读来直呼非礼勿视
看了古人的“优雅”表达
也许今天对夏天的吐槽
也是一种文化的另类传承
团团温馨提醒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时
容易引起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
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害生命
高温热浪来袭
大家注意防暑降温
高温时段记得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让我们多补水
一起面对“烤验”!(青春北京)